开云下载-太阳队大胜奇才,士气高涨迎战下一场
核心提示:阳朔县金宝乡门楼村村民们积极传承和保护村庄的传统文化,团结互助,携手发展经济,让村子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典范……
魅力新农村——阳朔县金宝乡门楼村
阳朔县金宝乡门楼村村民们积极传承和保护村庄的传统文化,团结互助,携手发展经济,让村子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典范———
桂林生活网—桂林日报记者蒋伟华 通讯员张立波 文/摄
秉承800年翰林遗风,古村焕新颜
阳朔县金宝乡大利村委门楼村是个只有三百多人的小村庄,800年前,一位翰林在此定居后,为人慈善,光为布施,修桥建亭,感动了村民,让附近18个姓氏的村子合并,并改名为现在的门楼村。至今,村里虽然还保留着多个姓氏地名,但自从村子合并后,大家秉承遗风,发挥勇于奉献的精神,团结一心,一起做事,组团建房,努力发展经济。村里一些有文化的人还挖掘村史,整理成册,吸引文人们来采风,将村里的历史文化宣传出去。村民的积极性终于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,通过政府的支持,近年来,村民建起了新楼房,修好了村道、用上了太阳能路灯,现在村民还积极准备发展旅游呢。
门楼村经过改造后面貌一新
一个翰林让18个姓氏村子合并成一个村
近日,记者走进门楼村,整洁的水泥路,太阳能路灯,别具一格的小别墅被绿油油的果树环绕着,一切显得那么宁静。
村支书梁天德告诉记者,门楼村是个千年古村,据阳朔县1983年出版的《阳朔地名志》记载:“南宋末年(约公元1200年),该村有一名翰林年迈辞官,在此定居,在村前建门楼,村子因此得名。”不过,村民告诉记者,其实这个村以前就存在几百年了,所以村子应该有上千年历史了。只是由于村里出了翰林的原因,所以后来改为门楼村。
在村子对面临阳河边的河背岭上,记者看到残留下来的几块圈坟石。村治保主任刘振有告诉记者,这是一位南宋莫姓翰林学士的墓,名字和生卒年月均失考。翰林晚年卸甲归隐,来门楼村落户,带领村民修建门楼,竖牌坊,立规矩,将荒野的村子建成了后人所见气派的门楼村,村子也因为那高大厚重的牌坊才叫做门楼村。关于翰林的故事在村里广为流传,村民都认为村人是翰林的后代。
事实上,这个不到百户的村庄至今还有吴家、刘家、任家、古家等小村名或地名。一个小村为什么现在还保留这么多小村名或地名?这里面还有不少故事。原来,当年村名不叫门楼,村民都是从外地逃难或为生计迁移至此,大家就以聚居户的姓氏命名村名,一直流传到现在。至今,当地仍有“门楼十八村、村村各有名”之说。也就是说,现在300多人的村庄还有18个姓氏地名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
原来,莫姓翰林到此地后为人慈善、广为布施,有很好的口碑,并在村中修凉亭供大家聊天或路人休息,看到村里的一条河阻拦了来往行人,他就出资修建了一座桥。他交代后人,死后将他葬在桥头,希望能一直看到村里团结一致开心地生活下去。他的精神感动了大家,18个小村为了感激他的恩德就主动合并为一个村,并命名为“门楼村”,至此大家的心就开始发扬奉献精神团结在一起,村里形成了团结互助、睦邻友好的良好风气。
干净的水泥路、太阳能路灯是村里的标配。
抱团发展,让家家都过上好日子
梁天德说,其实村里确实很小,现在有91户385人。而且以前村里也比较穷,大家靠抱团一起发展才有了现在的面貌。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村里也跟很多村子一样靠种田过日子,随着打工的热潮,村民也陆续外出。说到打工还不得不提刘振有,20多年前,他还是个33岁的小伙子,来到广东后,凭着自己的努力很快就在一个养殖场当上了场长。
当上场长后,他就想着村里还有不少村民也想出来打工,于是,他陆续地叫上村民来到场里一起打工。有人不愿意在场里打工,他就会尽量介绍村民到其他厂子去做事,二十多年来,村里陆续有50多个村民在他管理的场子里做事或由他帮忙介绍打工。
“大家在一起多少会有照应。”他坦诚地说,有些农村人喜欢攀比,自己找到事做赚了钱,就不愿意看到别人赚钱。而他们村就不一样,一向团结,所以他对来找他帮忙的村民从来都是十分支持的,谁有困难了,缺钱了,说一声大家肯定会帮忙,谁生病需要照顾了,大家也会主动帮忙。大家互相帮忙,经过多年的努力也算赚到了钱。
建紧凑型房子,自觉节约土地建起新农村
2003年左右,村民靠着打工赚来的钱陆续回家开始建楼房,但大多都是建一层。
因为外出打工的多,建房需要的人手不够,一些有木工基础的村民看到这点后,决定回家组建施工队。
“我们村至少有五六个施工队。”梁天德自豪地说,特别是前几年村民陆续返村后,又开始发扬团结精神,自发结成队,每个队七八个人不等,专门帮村民建房子。同是一村人都好说话,费用高低都商量着办,谁家建房子的钱不够就先欠着。就这样,没几年,村里的施工队帮村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建起了楼房。
“你们的房子怎么面积那么小?”在村里采访时,记者看到,村里房子普遍比较紧凑,建筑面积一般在七八十个平方米左右,比起一些村子的一两百平米的面积有些“小气”。
梁天德对此有自己的想法:村里本来田地就不够,所以村民在建房的时候都是紧抠着土地面积,有了几户带头,其他村民都不用说,都建小面积的两层半或三层。
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,随便走进一户家里,基本都是装修一新,家电俱全。
看到村里积极性高,2010年6月,门楼村被确定为“广西城乡风貌综合整治型示范村”,正式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。工程规划用地面积为5.4公顷,综合整治的内容包括房屋立面改造、村屯道路硬化、排水沟、卫生室、图书室及绿化美化等十大项目。至2010年11月,该村房屋外立面改造工程已全部完成,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全部竣工,完成总投资419万元。其中改造整治房屋外立面111座,拆除危旧房、零乱厂棚、猪圈、牛栏等35座。新建景观亭1个,投资211万元;硬化道路2400米,新建标准篮球场1个,安装排水管道550米,投资120万元;新建桥梁1座,投资38万元;绿化美化工程35万元;新建农家书屋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乐园,投资15万元。为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,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,2011年还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建设、50户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和公共文化活动楼主体工程建设,极大地改善了村内基础设施,门楼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典范。
经过改造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与秀丽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,展现出一幅生态门楼、和谐门楼、文化门楼的美丽画卷。
村民学习翰林精神,现在也修建了一个亭子,供村民和路人休息。
保护古迹打起文化牌,着手发展村里的经济
门楼村出名了,近几年来,村里的一名退休教师还撰写了反映门楼村历史文化的两本书籍《门楼传》和《黑月亮》。
原来,金宝乡有个由农民组成的山乡文学社,最早发起于门楼村。文学社里的成员把门楼村的历史文化、村落风光、民间山歌和村里的景点编撰成两本小册子,用来宣传村子。刘振有给记者找来诗歌集子《门楼风情》和村落历史及建设的书籍《门楼》。2010年,在乡党委、政府和县文学协会的支持下,又专门为门楼村出了一本以村名命名的包含游记、散文、传说、诗歌、对联的书籍,更加深度地挖掘了村里的历史和文化。
有了文化的宣传,门楼村更加出名了,一些不法分子也打起了村里古迹的主意。村里的将军山下将军洞里,有个直径一米多的天然石龟,石龟全身无损,而且眼睛神态和甲片纹路都天然逼真,近几年来,有老板出几十万要买走这个石龟,但都被村民拒绝了。前几年的一个晚上,有人偷偷上山准备将石龟偷走,最后被警觉的村民发现了,大家纷纷出来制止。有了这次经历,村民更加警惕了,同时也更积极地保护村里的古树、古桥等。
村民告诉记者,现农村发展迅速,这几年返乡的村民越来越多,并陆续种起了金桔、砂糖橘和苗木等。主要经济收入为金桔、柑橙等水果种植,全村种有各类水果500多亩,人均1.5亩。2015年,门楼村人均年收入已达10000多元。不过村民们并没满足,因为他们还想吃上旅游饭,因村子位于阳朔县西北面、遇龙河上游、桂梧高速公路旁,地理位置优越,村里两条河流穿过,风景宜人,目前村里正着手努力发展旅游,希望能早日将村里的文化和历史及产业推出去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